中国通史故事 春秋战国:098730.X785/徐潜主编
标准编号:9787547202050   
主要著者:徐潜主编   
出版信息:       
载体形态:180页 ; 16开
价格描述:26.00
主题词:春秋·战国  
相关资源:
 

内容摘要

本书内容包括:五张羊皮换相国、前仆后继直书国史、申包胥为楚求救兵、石碏重廉除孽子、颜回乞米为师炊、董安于佩弦自警、庾公差射师脱困境等。
文献条码 索书号 状态 所属分馆 所在馆 馆藏地点 架位号 单价 套价 入库日期 操作
51192210117030698 K209/2302 在架 南江县图书馆 南江县图书馆 实验中学分馆 CNY26.00 CNY26.00 2023-09-19 登录
51192210117030699 K209/2302 在架 南江县图书馆 南江县图书馆 实验中学分馆 CNY26.00 CNY26.00 2023-09-19 登录
51192210117030700 K209/2302 在架 南江县图书馆 南江县图书馆 实验中学分馆 CNY26.00 CNY26.00 2023-09-19 登录
51192210117035550 K209/2302 在架 南江县图书馆 南江县图书馆 实验中学分馆 CNY26.00 CNY26.00 2023-09-20 登录
51192210117035552 K209/2302 在架 南江县图书馆 南江县图书馆 实验中学分馆 CNY26.00 CNY26.00 2023-09-20 登录
CC0000004124 K209/0000 在架 南江县图书馆 南江县图书馆 儿童馆 CNY26.00 CNY26.00 2020-03-12 登录
CC0000004125 K209/0000 在架 南江县图书馆 南江县图书馆 儿童馆 CNY26.00 CNY26.00 2020-03-12 登录
CC0000004126 K209/0000 在架 南江县图书馆 南江县图书馆 儿童馆 CNY26.00 CNY26.00 2020-03-12 登录
订购年份 验收类型 验收期数 验收数量 验收日期
未找到数据
000    nam0
001 __ 010311163014
005 __ 20200311163014.0
010 __ ■a9787547202050■b平装■d26.00
100 __ ■a20200311d    em y0chiy0110    ea
101 0_ ■achi
102 __ ■aCN
105 __ ■ay   z   000yy
106 __ ■ar
200 1_ ■a中国通史故事 春秋战国■e098730■hX785■f徐潜主编
210 __ ■a长春■c吉林文史出版社■d2010
215 __ ■a180页■d16开
225 _2 ■aK209/0205-0
330 __ ■a本书内容包括:五张羊皮换相国、前仆后继直书国史、申包胥为楚求救兵、石碏重廉除孽子、颜回乞米为师炊、董安于佩弦自警、庾公差射师脱困境等。
606 0_ ■a春秋·战国
690 __ ■aK209■v5
801 _0 ■aCN■bNJXTSG■c20200311

《春秋?战国(公元前770年-公元前221年)》内容简介:春秋时期,简称春秋(前770——前476),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。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,诸侯群雄纷争,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楚庄王、宋襄公、秦穆公相继称霸,史称“春秋五霸”(一说是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楚庄王、吴王闺闾、越王勾践)。

春秋时期的得名,是因孔子修订《春秋》而得名。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(前722)到鲁哀公十四年(前481)的历史。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,一般从周平王元年(前770)东周立国起,到周敬王四十三年(前477)为止,称为“春秋时期”。

东周一开始,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,王室衰微,大权旁落,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,战争频仍。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,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。而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就可以称霸,先后出现过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楚庄王、宋襄公、秦穆公五个霸主,史称‘‘春秋五霸”。然而在春秋中期,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,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,需要休整,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十四国参加的“弭兵之会”达成协议,战火暂时得以平息。可是,这期间在长江流域,吴、楚、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。

春秋时代的中后期,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,经济有了迅速发展,政治形势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,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_深刻的社会变革。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,著名的如鲁国的三桓,齐国的田氏,晋国的六卿。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,控制和瓜分公室,并互相争斗,以扩充领地。晋国的六卿争斗到最后,剩下韩、魏、赵三家。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前405),周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。周安王十一年(前391),田民废除了齐康公,自立为国君,也得到周王的承认。三晋和田氏的胜利,宣布了强者生存、弱者淘汰的残酷政治法则。于是,七雄并立,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,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。

春秋之后,也就是周朝的后半期,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。《史记·六国年表》记载,战国始于公元前475年或者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(前403),至前221年(秦始皇二十六年),秦始皇统一六国。战国时期,齐、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、秦这七个诸侯强国,即战国七雄,连年征战,在军事、政治、外交各方面的斗争十分激烈。由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发挥了富国强;兵的重要作用,泰国终于后来居上,逐一灭掉了其他六国,完成了“秦正扫六合”的统一大业,形成“海内为郡县,法令由一统”的统一国家。

七雄当中,为了富国强兵而竞相实行变法,魏国的李悝、楚国的吴起、秦国的商鞅等实行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的进步。以苏秦、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在外交斗争中十分活跃。战国时期,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互相促进,出现了一些著名城市。都江堰、郑国渠、鸿沟等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农业发展,而且造福后世。在文化和思想学术的发展上,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,辩家鹊起,创造了辉煌的先秦文化,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。

这时期,以魏国的李悝改革为起点,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。变法的核心是将劳动者固定到土地上,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。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,使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贪欲急遽膨胀。增加剥削量的最直接的办法,是掠夺更多的土地,而掠夺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。所以,这个时期战争频繁。据统计,从周元王元年(前475)至秦王政二十六年(前221)的二百再十再年中,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。战争打起来,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。西汉末年的刘向,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《春秋·战国(公元前770年-公元前221年)》,取名《战国策》,从此,这_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。